News
这里有您关心的企业动态与行业资讯文冠果别名:降龙木、木瓜、崖木瓜、文光果、文官果、龙果、龙颪、东方神树、东方菩提、东方橄榄油、中华神树、植物界大熊猫、国宝树种、植物油皇帝等。(文冠果兼具中华儒释道文化!)
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山东、东北(黑吉辽)、北京、天津、内蒙、甘肃、宁夏、陕西、新疆、西藏、青海、河北、河南、山西、云南、贵州、四川、安徽、广东等地。
一;白垩纪(1.45亿年前~6500万年前)
据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分类学专家富象乾、周世权教授鉴定和研究报告文冠果是被子植物繁茂时期的第三纪(约6500万年前)遗留下来的我国特有的古老树种。其寿命长达2000年以上,且依然生存良好,开花结果,枝繁叶茂。根据研究表明:文冠果原产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带,属中国特有的珍惜珍贵的木本粮油树种。
二;远古(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在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东部的甘肃天水地区,自古民间流传,人皇伏羲(天水人称为:羲皇爷!)“吃龙颪籽(文冠果籽),穿龙颪叶(文冠果叶)。”备注:颪(gua)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华经典研究中心副主任:黄保余老师一直与《中华伏羲文化研究院》致力于伏羲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作者曾与黄保余老师专门求证:人皇伏羲身上所穿的正是龙颪叶(也就是文冠果叶。)
现在甘肃省•天水市民间祭祀伏羲时,仍以龙颪籽(文冠果籽)供奉。龙颪、龙马、風伏羲(伏羲:風姓)。一脉相连。而这个为文冠果,为龙颪(gua)独创的文字,“颪”现在却被日本作为地方名所用。中华文化丢失何其严重?
三;先秦(旧石器时期~公元前221年)
《诗经•木瓜》
先秦•佚名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史记》记载“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bin)。”庆阳古称:豳、豳国、北地、庆州等。其内有周祖陵,华夏公刘第一庙,所以诗经中有,《豳风》,《公刘》篇等。
据考证;不论是西周初期还是先秦以前,亦包括如今的地理气候。黄土高原,陕甘宁一带均不适宜番木瓜(南方木瓜)的生长。唯有文冠果被黄土高原的人们从古至今称为“木瓜”、“木瓜瓜”、“崖木瓜”。
“麦子上场,木瓜半瓤”。便是黄土高原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对文冠果的探索和智慧的总结。黄土高原的人们从孩童时起就开始食用文冠果青果仁(木瓜仁),其口味甘甜清脆,油而不腻。清爽可口,美不胜收!黄土高原世世代代的人们也和文冠果叫“降龙木”,人们都说:这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时的降龙木,真可谓人尽皆知的事情。
四;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网上有文章说:伏波将军马援在西河驻军,生病卧床,腹痛难忍。其妻请来一位大夫,给伏波将军马援看病,而这位大夫使用的就是文冠果,当时被称为“龙果”。从那以后文冠果就有了“暖心果”和暖腹树的称谓。
以上资料不知是真是假?具体文献出处还有待考证。但是阅览历史,观看伏波将军马援一生多在西北经略,尤其是在马援起势和《马援投汉》以前,常在北地、陇西、陇山一带活动,其间也放过牛羊。与文冠果接触认识的可能性很大。而且经现代科学研究以及更多的客户案例证实:文冠果确有此效。且效果非常好!
但是作者确实没有找到史料和民间百姓佐证来证上述故事真伪。希望我们文冠果同仁共同寻找。为文冠果事业锦上添花!但是在锦上添花的同时。希望文冠果产业的同仁能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切莫胡编乱造。胡编乱造不会对文冠果产业的发展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反而会起到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真假难辨,贻笑大方的反作用。你比如网上说: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到最后找到的是文冠果,那是不是我们吃文冠果的人个个都能“长生不老”了?诸如此类,牵强附会,对传承下来的经典以及科研成果的胡乱修改。这样对我们的产业非但没有益处,反而害处多多。让读者真假难辨,模糊混乱不清。从而对文冠果产业望而却步,失之交臂。我们反对墨守成规,但是创新一定是在科学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五;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据明朝万历年间京官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记载:“文冠果肉旋如螺,实初成甘香,久则微苦。昔唐德宗幸奉天,民献是果,遂官其人,故名。”
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发动削藩战争,致使四镇之乱与泾原兵变接连爆发,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叛军包围一月馀,史称奉天之难。
奉天县(今乾县)为唐朝行政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置。蒙古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撤销奉天县,辖地由乾州直辖。1913年撤州设乾县。
唐代药王孙思邈听闻三水县有文冠果,于是特地前往三水县采摘试药,后记录进《千金翼方》,载“木瓜实,味酸,温,无毒。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其枝:亦可煮用。”
六;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宋代以来,文冠果因为美好的寓意被文人,士大夫广泛传颂,其中著名的有翰林学士,官至刑部尚书的慕容彦逢写下的《贡院即事》。
《贡院即事》(1107年)
文官花畔揖群英,
紫案香焚晓雾轻。
十四年间五知举,
粉牌时拂旧题名。
宋高宗(公元1127年)时,胡仔篡集的《笤溪渔隐丛话》记载:“贡士举院,其地栖广勇故营地,有文冠花一株,花初开白,次绿次绯次紫。花枯经年,及更举院,花再生。今栏槛当庭,尤为茂盛。”由此得知,文冠果在宋朝的时候叫文冠花,当时的文官,依次从低到高,穿白袍、绿袍、红袍、最大的官才能穿紫袍。好像关于宋朝的影视剧还真是这样。在黄土高原和晋西北地区,农家喜欢把文冠果栽植在窑洞的上面,等到文冠果成熟后,掉到院子里面讨个“文官入院、文曲星降世、文曲星降临”的好彩头!
七;《穆桂英挂帅》与降龙木
“一寸木一寸金,降龙木破天门。”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话,讲的正是《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传奇故事。在作者看来无风不起浪,百姓民间流传肯定有其原因的。
而网上关于降龙木的说法有两三种:最多的就是文冠果(木瓜树)和六道子。很多人把六道子和木瓜树混为一谈,说传说中的降龙木是六道子也就是木瓜树。这里我们要肯定的是木瓜树和六道子是完全不同两种树种,而木瓜树的的确确是文冠果树。下面我们就说一下降龙木为什么一定是文冠果树(木瓜树)。
1、穆羽历史上是真有其人,原名:穆羽真,是北汉名将。北汉政权顾名思义在北方,都城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而山西省属于黄土高原地貌特征。今山西境内存在的野生文冠果数量极多,是全国几个现存野生文冠果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2、宋朝灭亡北汉政权后,穆羽真建立的穆柯寨只能是边陲地区。而甘肃省庆阳市自古就有民间流传穆柯寨在庆阳市境内的子午岭、一说在环县木钵镇、也有民间流传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但是无论上述哪个地方?其都是野生文冠果分布最广的地区。尤其黄龙县距离我国现存1700多年的文冠果古树合阳县河西坡村只有33.8公里路程。
3、书中讲到:天门阵乃极阴之地,毒气重重,致使宋军死伤惨重。而文冠果木刚好又是极阳之物,且文冠果木、果实、根、茎、叶确实有消炎解毒的功效。这也是为什么民间流传文冠果救过伏羲的命的缘故了。今日科学验证文冠果确实存在这些功效。且功效极佳!
4、《穆桂英挂帅》中穆羽的跟随就叫“木瓜”。
5、六道子树属于落叶灌木,而非乔木。而文冠果树呢?属于无患子科落叶小乔木,可乔可灌。现存我国几十年,几百年,一两千年以上的文冠果树皆为树形高大的乔木。而不论是书中还是影视作品中,降龙木被奸人盗走,穆桂英准备追赶时说:“降龙木那么大坨,后门道路崎岖险恶,降龙木走不了的,只有前门大路!”而且也是被一辆车子拉着走。足见降龙木之大。岂是灌木树体所能做到的?所以降龙木一定不是六道子!
6、其实不用赘述这么多,黄土高原的人们,老百姓全部都跟文冠果叫降龙木,自古如此。在五月端午的时候,长辈们就会用文冠果木给家里的孩子做一些小饰品,我们跟做好的饰品叫“棒槌”!但都是小小的,三五厘米长,刻的很漂亮。和香包(耍活)一起挂到小孩的身上,也有直接缝制到香包(耍活)上的,在老人们看来:“木瓜树”,“降龙木”可以避邪、驱虫、驱蛇、保平安。
在甘肃东南部、陕西北部农村一带,老人用文冠果木雕刻成小老虎、小动物或小碾子,栓在小孩身上或放在小孩床边,被认为具有避邪气,驱鬼怪的效果。文冠果根做成根雕,放在家里的被认为有避邪安宅的效果。神奇的是文冠果的根部都有些像龙的样子,很多老人会用文冠果来做龙头拐杖!木瓜树乃是降龙木,被当地人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已经是老少皆知的事情。
八;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长寿果称文冠树,又谓文光果、天仙果:性甘、平、无毒,涸黄水与血栓。肉味如栗,益气,润五脏,安神养血生肌,久服轻健,百年不老。树枝煎熬膏药,祛风湿、强筋骨。”
朱橚(1361~1425年,明朝宗室,医学家,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在《救荒本草》中对文冠果的描述:“文冠花,生郑州南荒野间,陜西人呼为崖木瓜,树髙丈许,叶似榆树叶而狭小,又似山茱萸。叶亦细短,开花彷佛似藤花而色白,穗长四五寸,结实状似枳殻,而三瓣中有子二十余颗,如皂角子。子中瓤如栗子,味微淡又似米面,味甘可食。其花味甜,其叶味苦。救饥采花煠熟油盐调食,或采叶煠熟水浸淘去苦味,亦用油盐调食,及摘实取子煮熟食瓤。”
明朝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与上述基本一致。但徐光启比朱橚出生年代晚,故以朱橚为主。
明代,陈吴子又名扶摇,别暑西湖花隐翁著《花镜》载:“文冠果产于北地,树高丈余,皮粗多砢,木理甚细,叶似榆而尖长,周围锯齿纹深,春开小白花成穗,每瓣中微凹,有细红筋贯之,子大如指顶,去皮而食其仁甚清美。如每日常浇或雨水多,则实成者多,若遇旱年,则实秕,小而无成矣。”
明代陈溴子著《群芳花镜全书》的秘传花镜卷三,除了对文冠果有与上述相似的记载外,对果实形态及内部构造也作了详细的描述:“蒂下有小青托,落花结实大者如拳,实中无隔,间以白膜,仁与马槟榔无二,裹以白软皮,大如指顶,去皮而食味甚清美。”
九;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
清圣祖(康熙)敕撰《广群芳谱》卷六十七将明朝上述各点进一步综合述之。
《光绪顺天府志》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奉敕改名瑞应寺,石刻圣祖御制文光果诗,又有吏部侍郎汤右曾撰碑。”当年五月,揆叙将此诗刻石并嵌于墙上,刻石高65厘米,宽144厘米,厚25厘米。阴面无字,阳面边框雕云龙纹。石上刻有“文光果君臣唱和诗”中的一首,诗曰:“西域滇黔有此种,花从贝梵待春融。龙章瑞应题真境,载笔欣瞻近法宫。内白皮青多果实,丛香叶密待诗公。冰盘光献枫宸所,更喜连连时雨中”。
十、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民国年间,贾祖璋、贾祖珊于1937年著《中国植物图鉴》,将文冠果归为救荒本草类,用现代语言和观念对文冠果进行了详细描述。
形态:叶直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狭长,有锯齿。四月开花,排列成总状花序,顶生花序上部的花能结实,下部的和侧生花序的花不结实,萼片花瓣各五片。果实七月间成熟。种子暗褐色。
生态:落叶灌木或乔木。山野自生,间有栽培。分布辽、冀、鲁、晋、陕等地。
应用:花味香,种子的仁色白,质似米麦,均可供食用。
十一、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8年:河南永城市太丘镇孟庙村泰山庙院内,一棵百年文冠果树开花结果,该村小学少先队员把文冠果籽寄给毛泽东主席品尝,深得他的喜爱,并复信答谢,被当地老百姓传为佳话。(在1976年拍摄的文冠果纪录片5分58秒处讲到:“解放后,在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文冠果才绝处逢生,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在2019年3月31日邱县文冠果产业发展会议上,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老师介绍了毛主席当年关注文冠果发展的有关情况和始末。)
1961年1月:刘少奇同志在木本粮食座谈会上指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办法,应当在不能耕种的荒山上发展木本粮食,从这方面找出路”;“在山上发展木本粮食生产要当成一个方向和方针性的问题提出来”;“今后更要重视的是过去没有被人注意而又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些木本粮食”。
1961年: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向荒山、沟谷、沙地要油。”以解决食用油紧缺的战略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于1961年派出专家组赴昭乌达盟开展木本粮油资源考察。据徐东翔徐老的回忆说:文冠果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工作便在1961年开始,而他便是蹲点研究栽培技术及丰产生理研究的研究人员之一。
1963年8月:内蒙古林学院主持在翁牛特旗河南苗圃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文冠果科研协作会议。与会的科研工作者16人参会,就该树种作为油料树种的发展前景和育苗、栽植及抚育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认真交流和深入讨论,达成广泛共识。这次会议对文冠果生产与科研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1963年冬天:林院办公室接到内蒙古自治区办公厅通知:周恩来总理对乌兰夫同志说:“听说内蒙古在研究和栽培一种叫文冠果的油料树,能不能拿点样本看看?”初冬的一天,院办将我(徐东翔教授)叫去传达了这一重要讯息。得知总理关注文冠果,我们特别兴奋,立即准备了文冠果枝、叶、花、果实、种子、木材、油等全套实物标本,送自治区办公厅传呈总理。周总理的关怀大大激发了文冠果研究工作和发展的积极性。(摘自徐东翔老师盖章签名赠送其著作《往昔时光》一书。)
1965年11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文冠果第二届全国科研协作会议,京、黑、吉、辽、冀、晋、蒙、青、甘、陕、宁、新等12省(市、区)从事文冠果研究与生产的科技工作者180余人出席。会议除了交流和推广栽培技术外,北京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家严梅和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卫生研究所朱莲珍教授出席会议并就其承担的文冠果油的食用价值和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作了专题报告。
1973年:原内蒙古林学院(当时并入内蒙古农牧学院为林学系)教师徐东翔执笔,以内蒙古农牧学院林学系署名编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冠果》一书,后据当时国家林业部建议,于1977年修订再版。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本文冠果专著。
1976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朱传贤得上级指示,给尼克松先生和夫人送了几样家常菜:煎牛排、红烧鱼尾、莞豆、菠菜和清蒸鸡汤。朱司长特别告诉总统和夫人,这些菜都是用中国生长的文冠果榨出的油烧的。据医学化验对老年人的血管有好处。如尼克松先生和夫人喜欢食用,可以送他们一些带回国内。(见1976年《尼克松夫妇访华简报》第9期摘录)
1976年9月:文冠果全国人工林面积从几乎为零的局面已发展到70万亩。同年也批示(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使用极为珍贵的进口彩色胶卷拍摄了《文冠果》纪录片。可是随着历史政治原因,全国文冠果产业也被牵连,而遭受浩劫。
1982年:在中国林科院主持下,在内蒙古赤峰市召开文冠果科研协作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视察昭乌达盟,在昭乌达宾馆专门接见了全体与会人员,并发表一个多小时的重要讲话,对文冠果木本油料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鼓励发展木本油料。“向荒山、荒地、沟谷要油,是解决食用油问题的重要途径。”
2007年:我国实施“林油一体化”生物柴油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文冠果成为被选中的北方地区唯一树种。
2014年4月1日:《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文冠果原料林可持续培育指南和山桐子原料林可持续培育指南的通知》
2014年1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做好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树种资源普查工作,查清树种分布情况和适生区域,分树种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2015年11月24日,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整合和统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整合和统筹相关资金,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集中力量解决产业发展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努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6年6月2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油用牡丹与文冠果产业精准扶贫大会。
2016年8月8日,国家林业局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组建。
2016年10月13日,国家粮食局《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建立中国特色食用植物油产业体系,提升国产大豆、油菜籽、花生等油脂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利用米糠、玉米胚芽制油,加快油茶、油核桃、油橄榄、油用牡丹、文冠果、梾木果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
2016年11月8号,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用牡丹和文冠果产业助推中国扶贫的提案”复文(2016年第3371号)。
2016年12月26日,国家粮食局《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牡丹籽油、文冠果油、梾木果油等新型健康木本食用油。
2019年6月6日,国家粮食局《文冠果油》标准LST 3265-2019 颁布。
2020年1月11日,文冠果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成立。
2020年4月1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行中心(速丰办)关于印发《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2019年版)的通知 林丰管字〔2020〕4号,文冠果纳入国家储备林A类树种。
2020年5月26日,全国两会《发展木本油料弥补大豆油缺口》全国人大代表、辽宁 省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韩秋香向记者讲述了提出支持文冠果等木本油料发展的原因。
2020年1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十部门发布《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1月2日)加大支持木本油料作物的发展,文冠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新机遇!
上一条:
“大漠菩提”,可以吃的花
下一条:没有啦! |
返回列表 |